明报社评:中国太空站将建成 国际合作引人瞩目
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国内>明报社评:中国太空站将建成 国际合作引人瞩目

明报社评:中国太空站将建成 国际合作引人瞩目

2021-05-02 来源:明报浏览数:297 国际会展网

核心提示:今年是中国在轨建造太空站的的开端之年,长征火箭上周四将太空站的“天和”核心舱,在海南文昌发射入轨。今年稍后,还将在文昌、酒泉两地,分别发射“天舟”货运飞船以及“神舟”载人飞船,将3名太空人送入太空站,明年正式建成首个国产太空站“天宫”号,中国将成为全球唯一拥有独立太空站的国家。

今年是中国在轨建造太空站的的开端之年,长征火箭上周四将太空站的“天和”核心舱,在海南文昌发射入轨。今年稍后,还将在文昌、酒泉两地,分别发射“天舟”货运飞船以及“神舟”载人飞船,将3名太空人送入太空站,明年正式建成首个国产太空站“天宫”号,中国将成为全球唯一拥有独立太空站的国家。“天宫”太空站的体积比现在的国际太空站(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ISS)小,但技术性能和设计方面有诸多独到之处。ISS三年后退役,中国的“天宫”将成为全球唯一在轨运行的太空站,中国已宣布欢迎国际合作,并落实了多个合作项目,未来全球太空探索的格局将发生变化。

起步晚始于十年前 天宫技术有独到处

中国的太空探索起步较美俄为晚,2003年才完成首次载人航天任务,是世界上第三个成功将人类送上太空的国家。中国太空站项目开始于10年前,并分别于2011年将“天宫一号”、2016年将“天宫二号”两个试验用的实验舱送入太空轨道。按照规划,明年将完成“天宫”太空站在轨建造,实现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最后一步目标。“天和”号核心舱是“天宫”太空站的关键舱段,是控制太空站飞行姿态、内部环境的核心舱,重达22吨,是本世纪人类最重的单体航天器。

“天和”核心舱

“天宫”太空站建成后,体积只有约66吨级,较ISS 400吨的大块头相距甚远,但在能源、动力技术以及运营费效比方面,“天宫”较ISS有过之而无不及。“天宫”的四台LHT-100霍尔电力推进引擎,是电推技术首次应用到载人航天器上。由于毋须依赖化学燃烧而是依靠太阳能产生推力,能大幅减少燃料需求,未来货运飞船发射频率可由原先每年两艘,压缩至每两年三艘,而现在ISS每年需要发射四艘。

“天宫”号使用的世界最先进的太阳能电池翼,光电转换效率高,还可耐250℃高温,令“天宫”号的供电能力可达到100千瓦,而体积大数倍的ISS只能提供90千瓦电量。“天宫”有67个中小型舱外载荷界面,支持载人飞船、货运飞船和其他来访飞行器对接及停靠,同时拥有26个舱内科研机柜,而庞然大物的ISS也不过多五个科研机柜。因此,“天宫”太空站在有效载荷数量以及功能上,用小得多的规模,实现了跟ISS差不多的太空实验能力,显示其设计水平要高于ISS。

“天和”核心舱

中国独力发展太空站的过程可谓被逼上梁山。ISS是由美国主导,俄罗斯、加拿大、欧洲和日本等十多国合作的产物,该计划1998年提出时,未邀请中国参与。当本世纪中国表达参与意愿时,却遭美方拒绝,美国国会更于2011年5月通过“沃尔夫修正案”(Wolf Amendment),规定未经国会准许,太空总署(NASA)不得与中国进行任何形式合作,也禁止NASA所有设施接待中国官方访客。

逼上梁山独立发展 互利双赢开放合作

美国的担心不无道理,美军100%的导航定位、100%的气象信息、90%的军事通讯、90%的战略情报来自太空系统,当然希望尽力遏制中国的“威胁”。NASA前任署长布里登斯汀(Jim Bridenstine)去年接受国会质询时就称,如果美国最终要放弃近地轨道,等同“割让那片领土”(cede that territory),将是一场悲剧。

由于ISS将于2024年退役,因此“天宫”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成为近地轨道上唯一的太空站。中国从“天宫”筹建之初,就宣布对全球科学家开放。两年前中国与联合国外太空事务厅(UNOOSA)在奥地利维也纳共同宣布,有17国、23个实体的九个项目入选“天宫”太空站太空科学实验的首批项目。除中国本身外,入选国家既有参与ISS的俄罗斯、日本、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也有非洲的肯尼亚,亚洲的沙特阿拉伯,美洲的墨西哥、秘鲁等发展中国家。项目涉及太空天文学、微重力流体物理与燃烧科学、地球科学、应用新技术、太空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等领域。

太空领域的科研,技术要求高、成本需求大、投资周期长,非一般国家能负担得起,而技术愈发展,形成的壁垒也愈坚固。到目前,太空竞争中的选手基本上只有美、欧、俄、中等少数几国,其他国家多处于有心无力的困境,参与太空开发,只不过是希望分取开发利益一杯羹。

中国太空站开放,寻求国际合作、共享实验数据,是理性与经济的做法,因为任何封闭都可能导致落后,在本国未能充分利用太空站机柜空间的情形下,亦会造成资源浪费与设备闲置。开放也是瞄准庞大市场商机,借鉴美国的做法,与多国利益相互捆绑后,可以促进融合,说到底是各取其利的双赢做法。至于中美能否在太空探索中合作,就要视乎两国政治关系的发展了。

Booking.com
打赏
0相关评论
阅读上文 >> 中国最大的线上音讯平台喜马拉雅申请美国IPO
阅读下文 >> 星岛日报社论:印度疫灾恐祸延全球 与美关系蒙阴影

大家喜欢看的

  • 品牌
  • 资讯
  • 展会
  • 视频
  • 图片
  • 供应
  • 百科
  • 商城

欢迎转发与合作:


本文地址:http://www.18sz.com/news/show.php?itemid=8542

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国际会展网

行业专题

更多行业专题

微信“扫一扫”
即可分享此文章

友情链接

  • 关注官方订阅号

  • 关注官方服务号

Copyright© 2003-2024 18SZ.com 18SZ B2B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热线:+86 755 88850315 ICP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