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网报导,第二十五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中国工博会)23日至27日在上海举行。被喻为「工业风向标」的中国工博会已举办廿几年,展现当下中国制造升级路径,也搭建海内外工业企业交流合作平台。
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全部工业增加值达40.5万亿元,制造业增加值达33.6万亿元。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已接近30%,总体规模连续15年保持全球第一。
上海交大智邦科技有限公司(交大智邦)展台,一台智能体机床不时吸引参观者探究一二。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交大智邦AI+制造首席科学家沈彬指出,在精密加工,平均大概有70%至80%时间与精力耗费在「如何将图纸化为机床所要执行的工艺路径」上,这一重要过程需要依靠经验丰富工艺师,也有赖于一些国际工业辅助设计及仿真软件。
沈彬表示,该团队透过研发智能体机床,相当于绕过原来技术路径。「原来的技术路径需要靠人来操作软件,现在我们做的智能体机床好比工业界里精度达到微米级自动驾驶。」
与现在很多大模型先学习人的知识和经验,然后再推理出方案的路径不同,该智能体机床完全是从零开始探索,再通过团队研制反映物理现实的「世界模型」,明确路径对错,实现纠偏。
「比如,我们给它的任务是怎么把零组件表面红色部分去除,同时不去碰到绿色部分。它要自主寻找最高效且最精确完成任务的路径。」沈彬说。
他说,2019年,团队启动这一智能体机床研发工作,今年走通整体技术路径,并在航空发动机制造等高难度领域验证关键零组件加工,取得良好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本届中国工博会上,首批上海市中试平台示范名单出炉,其中就包括交大智邦牵头上海交通大学等建设的航空发动机领域高端机床装备中试平台。
今年中国工博会展览面积30万平方米,吸引全球28个国家和地区3000多家中外展商参展。伴随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机器人展更显热闹。
在节卡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节卡机器人)的展台上,几台机器人联合构成一条产线,展示着如何装配机器人关节。
工作人员刘金明表示,原来每个工位上都有装配人员,现在关节自动转运过来,到达指定位置后,机器人借助视觉及力控技术,开展核心零组件精密装配。
工作人员还称,这些关节内部有精密零组件,机器人要快速抓取关节,实现精密装配,十分考验技术的精准度和稳定性。
作为上海知名机器人企业之一,节卡机器人也将智能制造技术与解决方案输送至全球更多产业链,产品已应用于丰田汽车、施耐德电气等全球知名企业产线,企业还在日本名古屋建有制造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