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观察者网报导,「中国通过中俄能源协议挑战美国的能源主导地位」,9月5日,日媒《日经亚洲》以此为题刊文,谈及中俄蒙有关建设「西伯利亚力量-2」天然气管道的协议。文章援引分析称,中国正脱离美国能源供应,或重塑全球能源流动,威胁美国在全球能源市场的影响力。
「全球最大能源买家——中国正调整能源战略,将危及美国液化天然气(LNG)项目建设,」荷兰合作银行能源战略家弗洛伦斯·施密特称,「美国一直利用能源能力作为谈判策略,如今中国学会了这招儿。」
中国和美国分别是全球最大的液化天然气买家和卖家。数据显示,美国2024年LNG出口量达到8690万吨,较2023年增长2.8%。中国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LNG进口量达7132万吨。
近年来,地缘政治冲突令双方开始在液化天然气领域「脱钩」。报导提及,中国从美国进口的液化天然气份额相对较低。去年,中国仅有6%的液化天然气来自美国,低于2021年11%的峰值。中国买家已超过六个月未进口美国LNG,不断刷新五年以来的间隔纪录。
与此同时,中国正推动能源贸易多元化,与俄罗斯达成一系列能源协议。
9月2日,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俄气)宣布,中俄蒙已签署关于建设「西伯利亚力量-2」天然气管道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备忘录。他表示,管道建成后,俄罗斯将每年经蒙古国向中国运输多达5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他还称,天然气价格将低于俄气目前向欧洲客户收取的费用。
米勒还提及,在俄总统普京此次访华框架内,俄气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签署了商业协议,双方同意将「西伯利亚力量」输气管道的年输送量从380亿立方米增至440亿立方米,并将「远东」管道的年输送量从100亿立方米增至120亿立方米。
9月3日晚,俄罗斯总统普京证实此事,称「这是一份互惠互利的协议,大家都对此很满意」。他说,该项目将为中方「创造竞争优势」。
彭博社日前援引消息称,本周早些时候,一艘来自受美国制裁的北极LNG 2出口项目的首航货船停靠中国。2023年底,俄罗斯诺瓦泰克股份公司被美国政府列入「黑名单」,此后一直难以找到买家。
《日经亚洲》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全球能源政策中心在一份报告中指出,这些交易表明「两国正在挑战美国LNG的主导地位」,可能重塑全球能源流动并威胁美国项目。
文章称,如果所有协议生效,俄罗斯对中国的管道天然气供应量将翻倍。分析人士认为,这无疑将挤压并取代美国的对华LNG供应量,削弱美国未来的LNG项目。
施密特向《日经亚洲》表示,中俄达成的管道天然气交易,「将对全球LNG行业和全球最大LNG供应商——美国造成重大打击。」
彭博社同样刊文指出,美国总统特朗普在上任第一天就承诺将建立美国在全球的能源主导地位,「但仅仅七个月之后,这一目标就面临威胁」。